何澄(1424-1495),明永樂、正統間人,字彥澤,號竹鶴老人,江蘇江陰人。明永樂癸未元年(1403)學于鄉。山水宗米芾,煙云滿紙,用墨亦佳。飛灑湘,神韻生動,不減巨然、房山,然未脫去浙派習氣,間作梧竹蒲石尤佳。1982年江蘇淮安明墓曾出土其《云山圖》小幅,現藏淮安博物館。
何澄《煙嵐秋曉》賞讀
1982年4月,在淮安城東郊閘口村挖掘了一個保存完好的明代早期墓葬。墓主王鎮,字伯安,生于明永樂甲辰年(1424年),卒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享年72年。祖籍揚州儀征,其曾祖于明初洪武間遷來淮安定居,王鎮出生于一個殷實的家庭,父輩以經商為業,“家資頗為足用,幼讀詩書,長大后“秉承先業,治家勤儉”,于是“家益豐盛”。一生不求仕途,明景泰年間曾經“納粟售爵”,再三推辭,讓與其弟王鑒授百戶職事。自己唯“古今圖畫墨跡,最為心所鐘愛,終日披覽玩賞”,往往忘記飲食。王鎮對字畫“尤善識其真偽”,每遇佳作,往往“不計價值”,必要求得,晚年“心愈好靜”,終日瀏覽所藏字域,可見王鎮非??釔圩之嬘热纭昂蒙畩誓?,美味之悅口?!?/span> 王鎮死后,后代將其生前收藏的裝裱好的字畫手卷隨葬,除此之外,并無其它重要對象,足見他不僅生前酷愛收藏,而且意欲死后亦玩賞。
明王鎮墓出土隨葬品數十件之多,其中,最值一提的便是陪葬書畫,計有25件,分為兩卷,一卷為絹本6件,紙本2件;另一卷紙本17件。這些書畫經我國古代書畫鑒定權威徐邦達率團鑒定,均為國家一級品,并由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與淮安(今楚州)博物館合編為《淮安明墓出土書畫》,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于1986年1月問世。這些書畫以元代和明代早期畫家作品為主,其中就有元代任仁發、王淵,明代宮廷畫家李在、謝環等人的作品,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得我們有機會認識了明代早期山水畫風的真面目。
在王鎮墓的隨葬書畫中有一件 《云山墨戲圖》為竹鶴老人何澄的畫作。圖左上署平頭款,自題“竹鶴老人何澄為景容寫”,下鈐“何澄之章”、“游戲翰墨”白文印二方。有關作者何澄的生平,畫史有載:何澄,字彥澤,號竹鶴老人,江蘇江陰人。永樂元年(1403)舉人。宣德(1426-1435)間擢袁州牧。山水宗米芾,煙云滿紙,用墨亦佳。神韻生動不減巨然、房山,然末脫去浙派習氣,間作梧竹蒲石尤佳。又據《毗陵人品記》卷六載:“何澄,字彥澤。江陰人。永樂癸未舉于鄉,以部郎言事忤旨,謫武當。以復上疏激切,下詔獄。洪熙改元,釋歸。宣德中薦擢知袁州,與民休息,頌聲四達。正統中乞休,所居植竹數百竿,引以二鶴,自號竹鶴老人,雅意翰墨?!笨梢姾纬卧诔楣俨⒔洑v過宦海風波的險惡無常,退休致仕后才全力致力于丹青翰墨,他的傳世作品極為少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鎮墓葬中的一張冊頁。但何澄的大幅作品,世人卻很少見到,這次現身湛然秋拍的《山水》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明代初年的山水畫尚籠罩在南宋院題和浙派的風格之中,間或有人仿米家云山作水墨點染,畫一些隱逸題材之作,如謝環、何澄等人,何澄此件《山水》為絹本大軸,畫上山峰巍峨作中峰矗立,山林云霧中樓閣隱現,漁艇靠岸,岸上有茅屋臨水而建。畫面乍看,濃濃的云霧、圓渾的山丘、橫皴層層迭迭而成樹、白茫茫的河水、簡陋的茅舍,構圖簡淡,但細品淡中見味。此畫云霧以留白為之,整個畫面用墨清淡,畫面曠遠而幽謐,使人如置身濠梁之間。畫面左上角的鈐?。阂粸榘孜摹昂纬沃隆?、一為白文“游戲翰墨”,均和王鎮墓中出土的畫上鈐印一致,而王鎮墓出土的畫尺幅僅為一冊頁,由此可證此畫為何澄罕見的傳世巨制。
何澄為當時的名畫手,且最擅山水畫。但由于時間久遠,經過歷史滄桑,何澄的山水畫原作已經稀若晨星,此番《煙嵐秋曉》的現身,為我們提供了認識明初山水畫風的難得物證。何澄此畫,不僅有其藝術價值更具文獻史料價值,應為識者所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