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作品上款所署“翰祥”,即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為李翰祥80年代初期北上大陸拍片期間,黃胄繪贈李翰祥伉儷的作品。
1979年至1982年李翰祥至大陸拍片期間認識黃胄,李于1979年應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貞涗浝镏v的是李大導演沉浮影壇三十年間的所見所聞,由于爆出不少片場秘料,如“轎中偷情”、“玉女明星未婚生子”、“導演試吻戲弄假成真”、“攝制組集體整蠱遲到男演員”等故事自然大受讀者歡迎。其中第20回里專門提到黃胄的驢:“天橋賣的驢肉,是死后才宰的,名為驢肉,其實都是些騾馬駱駝肉。哪有那么多驢呀,您以為黃胄的畫兒哪,一群一伙的?”可見黃胄的驢給李翰祥留下的印象頗深。
黃胄的驢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并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所繪《百驢圖》曾作為鄧小平訪問日本的國禮送給裕仁天皇,足見這一題材作品的珍貴。
文革期間,黃胄被關進“驢棚”,放了三年的驢。長時間觀驢、放驢,與驢為伍、以驢為友、和驢對話,這就是他藝術創作的生活源泉。在經歷文革之后黃胄迎來了第二個創作高峰期,這一時期黃胄創作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畫驢巨作,此幅作于1980年的《群驢圖》便是此類作品中的翹楚。
此幅《群驢圖》共畫了8頭栩栩如生的毛驢。它們或相互親昵,或調皮玩耍,各具神態;從畫面布局上看,取S形構圖,構成形的八頭驢大部分臉朝正面,因此區分空間層次和遠近距離變得十分不易,但畫家以驢子頭部的細微差別來完成了這種遠近距離的透視,有豎耳者、低頭者、體型略大者、嬌小者,每頭驢子均以濃淡不一的筆墨描繪出各自的特征,毛驢結實的筋肉,堅韌的皮毛,臌松又硬挺的松毛表現出來,毛驢形象生機盎然,流暢洗練的線條極富感染力??v觀整幅畫面,黃胄先生以其準確的造型能力和嚴謹的構圖布局能力,將整個場景調理地井井有條,足見畫家處理復雜場面的巧心匠思。